六、接触后预防
接触后预防是指被咬伤者在接触狂犬病后立即进行治疗,以防狂犬病毒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而导致死亡。它包括:
发生接触后,尽快彻底清创并对伤口进行局部处理;
利用符合世卫组织标准的有效力和有效果的狂犬病疫苗接种一个疗程;
如有指征,可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在接触狂犬病后很快进行有效治疗可以防止出现症状和死亡。
1、彻底清洗伤口
急救程序包括立即用肥皂和水、洗涤剂、聚维酮碘消毒剂或可杀死狂犬病毒的其他溶液彻底冲洗和清洗伤口15分钟以上。
2、推荐的接触后预防
根据与疑患狂犬病动物接触的严重程度,推荐的接触后预防措施如下(见表):
表:接触类型和推荐的接触后预防措施
|
|
与疑患狂犬病动物的接触类型
|
接触后预防措施
|
I类:触摸或饲喂动物,动物舔触处的皮肤完整
|
无
|
II类:轻咬裸露皮肤,或无出血的轻微抓伤或擦伤
|
立即接种疫苗并对伤口进行局部处理
|
III类:一处或多处穿透性皮肤咬伤或抓伤,动物舔触处的皮肤有破损;动物舔触处的粘膜被唾液污染;与蝙蝠有接触。
|
立即接种疫苗并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对伤口进行局部处理
|
所有II类和III类接触在经过评估认为具有狂犬病危险时,就需要采取接触后预防措施。导致危险上升的情况有:
l 咬人哺乳动物为已知的狂犬病宿主或媒介种属;
l 接触发生在仍有狂犬病的地区;
l 动物看起来有病或表现反常;
l 伤口或粘膜受到动物唾液的污染;
l 发生无端咬人情况;
l 动物没有接种疫苗。
如果疑患狂犬病动物的接种疫苗状况存疑,在考虑是否采取接触后预防措施时,不应将该动物的疫苗接种状况作为决定性因素。例如,在犬类接种疫苗规划因缺乏资源或未获重视而导致监管不力或未予充分执行的情况下,不应将该动物的疫苗接种状况作为决定性因素。
世卫组织通过努力消除犬类狂犬病、实施预防犬类咬伤策略以及更加广泛地使用皮内途径进行接触后预防等,继续促进开展人类狂犬病的预防工作。这一皮内途径可减少细胞培养疫苗的用量,并使成本降低60%至80%。
七、咬伤病例综合管理
如果可能,应告知兽医部门,查明咬人的动物,并将此动物(健康的狗或猫)进行隔离观察。或者可以对此动物采取安乐死措施,以供立即化验检查。在10天观察期或在等待实验室结果期间,必须继续采取预防措施。如果动物经证明未患狂犬病,可以停止治疗。如果不能捕获和检测疑患狂犬病的动物,则应完成整个预防程序。